《王祖烧坊》品名的由来

2024-02-29 10:53:41.0 来源:

明末清初,仁怀地域的酿酒业达到村村有作坊,在此期间,茅台地域独步天下的回沙酱香型白酒已臻成型。

据《四川官运盐案类编》载:“就黔岸而论,川盐行黔由永宁县前进者为永岸,由合江县前进者为仁岸,由涪(fú)州前进者为涪岸,由綦(qí )江县前进者为綦岸。行商各十余家,悉是陕西大买,资本甚巨”。自1745年茅台被辟为“仁岸”起岸点开始,由于水陆畅通,八方商贾云集,运盐马帮和舟楫络绎不绝,其中以秦商、晋商最为活跃。清“西南巨儒”郑珍在《茅台村》“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hui)河”的诗句中,把茅台所酿之酒誉为“贵州之冠”。据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的《遵义府志》记载:“仁怀地瘠民贫,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

然而,茅台镇酒业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经历多次坎坷甚至破坏,其中最为严重的是1854年爆发的贵州黄、白号农民武装起义,这次战争遍及全省,延时10多年,茅台成为激烈争夺的战场之一,工商业基本上被毁殆尽,茅台镇酒业也陷入中断。茅台镇“王氏酿酒”鼻祖王均柏(1625年—1713年),开设的王氏烧房传至 “天和号”酒师王希茂(1785-1853年)之子王顺,后也因战乱未能幸免被迫停业,此后酿酒转入家庭私酿。直至战乱平息,茅台镇才渐渐得以恢复,王希茂之孙王远仕筹借钱款对外开张经营,只是当时规模尚小。

至1877年(清光绪三年)四川总督丁宝桢为了开发利用赤水河,奏请光绪皇帝批准,再次疏通赤水河道,于1880年完工,改善了赤水河的交通运输,增加了货运量。茅台渡口一时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是黔北物资的主要集散地,逐步繁荣了茅台镇的经济,使茅台镇人口急剧增加,也促进了茅台地区酿酒业的发展。 “三秦客友,运榷滇黔,连樯万艘,出没于穷桑之间”, “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是茅台镇重新走向繁荣的真实写照。

1887年(光绪十三年),“天和号”酒师王希茂的曾孙王廷举继承家业,将酒坊迁回王氏烧房原址扩大经营,为使后人铭记祖先恩德,将祖传酿酒技艺发扬光大,特将“王氏烧房”更名为“王祖烧坊”。自此“王祖烧坊”名号沿用至今。

免责声明: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猜你喜欢

推荐

3
1
1

精彩


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