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如何走近Z时代?中国移动咪咕数智组合麟犀有新解

2021-12-14 10:02:59.0 来源:

戏曲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浪漫,是一方水土、一地方言滋润而生的艺术。然而,囿于时代与自身的发展,昔日辉煌的戏曲处在衰落的境地已是不争的事实。戏曲乃至传统文化,应如何重振旗鼓走出发展的困境?是业界和学界探讨多年的话题。

近日,由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北京广播电视台和中国移动咪咕公司等联合出品的戏曲文化节目《最美中国戏》创造性回答了这个问题:用新一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赋予传统戏曲文化以创新表达。中国移动咪咕旗下首个新国风数智组合麟犀,受邀作为节目嘉宾,通过主题曲献唱、插曲创作、虚实互动等方式参演于节目中,当数智达人遇上传统文化,科技在为曲艺艺术注入新生力的同时,亦展现了它独到的人文情怀,让古戏台上的旧曲有了“新唱法”。

(麒麟主题曲唱歌图)

“旧词新曲”—— 一场新国风科技盛宴

一直以来,传统戏曲由于自带门槛的专业性唱腔在大众眼中难免带有曲高和寡之味,但这也正是它最为曼妙和富有文化内涵之处。在《最美中国戏》节目中,新国风数智组合麟犀与张晓涵、戚琦同台献唱的节目主题曲《最美中国戏》,以及原创的《谁不羡》节目插曲,以近年来颇受年轻人喜爱的、融合现代与古典曲风的国风音乐类型,为节目添彩不少。  

《最美中国戏》改编于原创歌曲《绝世舞姬》,以宫、商、角、徵、羽五音阶为基础而谱就,歌词的改编别出心裁,借传统戏曲与流行说唱的元素诉说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英魂烈迹与儿女情长。而《谁不羡》则另辟蹊径,歌词融入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淡泊清雅的传统田园诗歌为灵感,借绵长幽远但却不失清新的节奏诉说一曲关于《谁不羡》的田园离愁之情,歌颂对古时年年岁岁朝朝暮暮的生活的向往之情。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完美呈现了一首结合“三古三新”独特风格的中国风流行歌曲。

麟犀在节目中献唱的这两首歌曲各有千秋。前者完美平衡了传统戏曲的专业唱腔、考究的词句与现代流行音乐的美感,后者借古时之情诉说现代情愁。二者从不同程度上代表了当下新生代人群的审美取向,同时也保留了传统戏曲及中国文化的美感与韵味。

(谁不羡MV图)

“虚实结合”—— 一出“数字化”戏曲

作为中国移动咪咕面向新国风领域推出的数智组合,麟犀致力于深耕传统文化领域,做好新一代中国年轻人和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最美中国戏》和《谁不羡》两首新曲的推出,便是麟犀组合立足自身的人设与定位,力图不断打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隔阂,实现翻“唱”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之绝响目的的又一重要尝试。

但若想实现虚拟数字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让传统文化搭上科技这趟列车,仅仅依靠文化自身的创新与改革,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借助最科学前沿的数字化技术与手段,再加上对古典和现代的深度解读与完美融合,戏台上方可上演出一折绝妙而又精彩的“数字化戏曲”。

而麟犀恰好完美诠释了这点。凭借中国移动咪咕在现场赛事和泛娱乐等领域沉淀的技术能力,在走进颐和园探班《最美中国戏》节目中,麟儿自如地穿梭于虚拟空间与现实场景间,与张晓涵展开对话,一整套表情、动作皆是行云流水,毫无生硬感。在视觉呈现上,写实级别的动捕技术大大降低了专业设备要求,无需光学捕捉设备,仅通过普通摄像头,即可精准还原超300个麟犀的微表情、捕捉到麟犀每一个关节的移动细节,在超正更高精准度和美感度舞蹈动作的同时,为观众营造出更真实更具有沉浸感的舞台观看体验。

(麟儿探班颐和戏社)

(麟犀旧代)

诚然,传统文化的复兴道阻且长,戏曲的新生更是举步维艰。但是随着Z世代青年对民族认同感的不断升温,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以及传媒技术不断实现新突破,加上科技与数字双重“傍身”,传统文化正在“破冰”走向年轻人。未来,中国移动咪咕携旗下新国风数智组合麟犀,也将持续为打造年轻人喜爱的大众文娱消费内容而努力,用科技赋能助力传统文化创新传播。

免责声明: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猜你喜欢

推荐

3
1
1

精彩


干细胞